|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中醫體質學簡介

蕭  鐵
2009-6-12
 

  

  《中醫體質學2008》一書由王琦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醫體質(Constitution of TCM)分類標準的研究,90年代起獲國家十.五(211工程),十一.五(973工程)等資助; 隨著《中醫體質學》一書于2005年首版,開始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一個分支學科。據新華網報道,2006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起動中醫體質分類標準的編制,並于2009年4月9日正式宣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為"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範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 (編號: ZYYXH/T157—2009)。

 

目标与研究方法

  眾所周之,中醫有"同病異治"的說法,就是體認人的體質各有不同,診治手段要"因人制宜"。 原則雖然簡單,但人的體質受諸多內外因素影響,包括
  o  人種、年齡、性别;
  o  地理、氣候、環境;
  o  成長過程、疾病、精神/心理。
要能整合出一套既能與中醫的基本理論相符、因而可供後續防治使用,又有高度可操作性與普適性的分類標準,著實是一個宏大的工程。

  專題小組從2004年初由文獻及專家訪談開始,從古代文獻共109個體質特征描述和現代文獻共408個特征描述中,先整理出103條起始條目,經過兩年多時間先後幾次試點及專家會商檢查結果進行箍選,最後確定現時的60條問卷條目。與此同時,課題組對各類體質樣本開展分子生物學水平的遺傳學和相關生化指標分析,為體質類別的差異性提供客觀的、現代生物學的根據,並為最終建立中醫體質類型與疾病相關性舖路。

分類概覽

  在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此項研究將人的體質分成正常體質一種和偏頗體質八種共九種基本體質類型。正常體質稱平和質,代表健康的體質。八種偏頗體質為: 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每種體質所對應的體貌、身心特征,發病傾向及宜忌等見另文。

  經中華中醫藥學會認准,中醫體質分類判定的方法為: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的全部問題(共60條),每一問題按所選答案得1-5分,某一類型體質所屬問題得分相加,是為該體質原始分。然後以下列公式得出該體質的轉化分:
    轉化分 = [(原始分 - 條目數) / (條目數 × 4 )] × 100
每一類型所屬問題條目數不一樣,轉化分的作用是使每類的最後得分都會在0-100之間,以便可以比較。在計算出所有類型的轉化分後,按下表得出它最後的中醫體質判定。


從此表可知,每一型體質基本上有三個判斷: 是、非、和靠近是但分數稍低的基本是傾向是; 且
  o  正平和質(健康)不能有任何偏頗體質得分達到傾向以上
  o  偏頗體質得分不超過傾向級別,基本平和質(健康)仍有可能
  o  得分達到傾向或以上的偏颇體質可以超過一個。

臨床研究

  課題組應用此標準,在全國範圍內採用系統隨機抽樣進行21948例大樣本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見下圖:


這個結果顯示,只有約三分一人屬健康的平和質,而八類偏頗質中,屬氣虛質(13.42%)的比率較第二位的濕熱質(9.08%)高出近一半。 加上陽虛質,首三種偏頗質合計超過三成。

  日本富士山大學曾于2006年初對富山市123例一般人使用此體質判定標準進行可信度和有效度的調查,據稱獲得"良好的心理測量學結果"。

  (另注: 問卷中的60條問題在標準中原是按類型分列的,我把它們重新編排按其性質歸成六類,使用者如想了解某類型下屬的具體下問題,可按判定結果裡計分明細所列的問題號回溯。)

 

 
  Nezha.com © 2009 版權所有 歡迎全文轉載 但需註明出處